Time to say goodbye to wine language:從風味到整體~瞭解清酒,是時候告別只用葡萄酒風味語言了~

Time to say goodbye to wine language:從風味到整體~瞭解清酒,是時候告別只用葡萄酒風味語言了~


“葡萄酒風味語言講清酒的困境:建立框架,卻有太多例外無法解釋”


侍酒師、系統化的品酒學問奠基於葡萄酒毫無疑問。我們從葡萄酒的語言學習了各種風味該「怎麼表現」;葡萄酒的風味輪更是多姿多彩、美輪美奐,彷彿可以解釋世界上所有飲品。因此我們看到了強調風味的「精品咖啡」很快的成為顯學、而清酒的品飲上,在台灣的我們則看到了「SSI」和「WSET」兩個證照系統的相互競逐。

特別在清酒上,使用葡萄酒的語言為清酒建立了框架,主張以「風味」切入探討。如果它們建立的框架足以解釋一切倒還沒有問題…實際上,葡萄酒和清酒使用的「主要原料」根本不一樣,又怎麼能一概而論呢。

葡萄酒使用葡萄這種果實來釀造、清酒則使用稻米這種穀物來釀造。

我們品嚐葡萄酒的時候喝出果酸再正常不過了,有些葡萄酒使用橡木桶來陳放,因此有些煙燻、堅果、巧克力的風味也非常常見。清酒則使用稻米為原料,先透過麴米把澱粉轉變成醣,再讓酵母菌把醣類變成二氧化碳和酒精;酵母菌的種類繁多、清酒釀酒師的手法也多樣,即便如此我們品飲清酒時,最大宗的風味就是米飯的味道,其次則有一些瓜類水果、香蕉、蘋果等花果風味….到此為止葡萄酒的語言邏輯似乎可以解釋一切嗎?當然不是。接下來,我要提出一個讓葡萄酒的風味語言束手無策的關鍵要素:「旨味」

「旨味」是什麼?

旨味具體來說,是指胺基酸中的一個種如穀氨酸或肌苷酸、單磷酸鳥苷。清酒釀造時,由於清酒酵母的作用,產生出各式各樣的胺基酸,也就是「旨味」的來源。

日本的釀造人常常說:「酸味勾勒了清酒的輪廓」,此處的酸味指的就是胺基酸,也就是旨味。關於旨味的探討,如果讀者有興趣,可以參考以下這兩篇:

1.大叔的日本酒學:[零一五] 日本酒的五感平衡、及什麼是旨味呢?

2.麩胺酸和核苷酸可增添料理風味-《料理的科學》

看到這裡,聰明的讀者有沒有發現「葡萄酒語言」或「風味的語言」完全沒辦法形容旨味!葡萄酒哪來的旨味?

用日本拉麵和烏龍麵來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:

如同上述關於旨味的討論:胺基酸中的一個種如穀氨酸或肌苷酸、單磷酸鳥苷。而含有大量穀氨酸的有像是昆布、番茄、蘆筍等。肌苷酸則是柴魚、牛肉、豬肉等含有較多。單磷酸鳥苷在乾香菇或乾燥牛肝菌菇等中有較多的含量。

豬大骨熬煮的拉麵湯頭、柴魚昆布熬煮的烏龍麵湯頭,都有滿滿的旨味,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吧?

試著用葡萄酒的語言,也就是「風味語言」來解釋兩著的差別看看….你會發現,找不到對應的風味語言。如果說旨味可以一概而論,那麼請問拉麵的湯頭、烏龍麵的湯頭,喝起來的感覺一樣嗎?

誠食部落格的觀點:

與其一直糾結風味特徵這些細節,為什麼不從「整體」來看清酒呢?有了「旨味」這個元素,讓清酒擁有了非常明確、「可被感知」的酒體。有些清酒喝起來滑順、有些香氣撲鼻、有些沒什麼味道但是一吃東西馬上變得美味的不得了…我整理了幾個「具體的形狀」,讓我們一起想像看看。

花型/碟型

這種日本酒喝起來就像花的形體一樣。香氣撲鼻、如花蜜般豐富的甜味。當然花朵品種這麼多,有的花瓣伸展更開如蓮花、有的花瓣靠攏如玫瑰,大抵上都還是這樣的型態。

多數花朵的「莖」都比較細,所以後面沒什麼味道。花朵需要呵護,把玩之餘需要小心翼翼避免辣手摧花,這就是花型清酒難以配餐的原因啊。

說老實話我很期待有一天喝到「仙人掌花」樣貌的清酒呢!香氣超強、旨味同樣奔放….不知道有沒有這種產品呢?

傘型

有些清酒一開始喝沒什麼味道,喝下肚子後的回味整個爆發出來,如同打開雨傘開關,瞬間膨脹成不同的相貌。隔天起床打嗝還能夠聞著到清酒的味道…別懷疑,真的有這種清酒,我碰到的幾款純米大吟釀都有這種特性。

比較可惜的是這類作品不怎麼好賣,香氣不夠奔放、價格若高的話會使消費者難以下手…因此對台灣消費者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
把清酒從風味探討轉成整體觀,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跳脫「特定名稱」的既定印象。可能多數碰到常規的產品,偶爾碰到怪怪的清酒也可以接受,有著開闊的心胸,喝酒多輕鬆!

鯉魚旗型

鯉魚旗的ICON不好找,讀者有興趣請自行搜尋吧!

有些清酒喝起來從頭到尾實在沒有特殊之處,頂多就是一點點的甜,喝下去感受到酒精帶來的溫熱感覺。

鯉魚旗之所以會飄揚乃因為有「風」,讓這種清酒飛起來的「風」就是「食物」本來喝起來沒什麼感覺,搭配下酒菜起來突然變的超好喝、菜更好吃!這種清爽路線的清酒其實是台灣進口品項的大宗呢!

基本上清淡有鹹味的料理:花生、生魚片、鹹豬肉隨便搭配都好吃好喝。

壺型

有些清酒一開始有些不是很香但是重重的味道(有可能是香菇味),喝下去旨味強而且感覺很複雜,看標籤常會看到「辛口」這兩字,有的時候還會有奇妙的木頭味…這類清酒我稱之為酒「壺」型。

這種壺狀的清酒也是屬於一邊吃東西才能嚐出魅力的類型,搭餐範圍更廣:煙燻料理、口味重的串燒、秋刀魚的肝臟那種苦味都可以輕鬆駕馭。日本清酒最傳統的味道,拿來做清酒調酒也有不錯的延展性。

老一輩的台灣進口商很容易碰到這類清酒,十年來新開的公司則怕不好賣進的不多。我覺得主要是台灣天氣太熱、而且一般人飲食習慣追求健康取向所以多少影響了接受度吧!


寫清酒也寫過幾百篇了,現在我的寫法是用風味語言講香氣、整體觀講酒體。後續寫清酒,都會用上述的方法;因為怕讀者覺得疑惑,因此花了一天慎重的寫了這篇,也是我到目前長期的喝清酒,反覆思考的集大成。之後不太想寫理論了,光陳述出來我已經覺得自己超了不起…這苦差事希望就這一篇處理好。